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92站长网 (https://www.92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应用 > 正文

四+4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能力点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20 16:08:30 所属栏目:应用 来源:转载
导读: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特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特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结合提升工程2.0文件的要求,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现状分析

我校共40名教师;40周岁以下教师占40%以下;学校教师中级以上(含中级)教师占30%以下;

从信息化教学环境来看,我校无办公管理平台;无教学平台;无信息化阅卷平台;有“优教通”教研平台;有校本资源平台。网络条件较好,外接联通200兆光纤,有千兆局域网络,有校园无线网络。

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SWOT分析如下:

(S)优势:学校信息化应用环境比较好,校级领导具有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的引领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比较好,年轻教师学习动力比较足。

(W)劣势:受到地域影响学校生源较少,学生家庭成员文化层次不高;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但可以尝试以年经教师带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作为突破。

(O)机会:国家相继出台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全社会已经处于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之中,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都很迅速,人们开始享受这种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信息化产业都很关注教育的发展,各种教育相关的应用平台和软件层出不穷,各种培训资源十分丰富;学校陆续有新教师入职,正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队伍整体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T)挑战:疫情原因教师非常规工作任务偏多,各种网络培训过多,教师可自由支配时间有限;学校信息化应用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应用软件教师操作不熟练、见效慢,可能会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停滞;学校制度建设滞后,不利于形成积极探究的应用氛围;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

三、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化环境以及教师队伍情况,确定如下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目标。

(一)三年信息化教学发展总目标

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成为混合型教学环境;大部教师初步实现融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进行智慧课堂探索。

(二)各年度发展目标

1.2022年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强培训,促进应用)

(1)完善已有的校本教学资源库;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及区域教育资源平台,鼓励教师采用“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授课。

(2)实施“结对子”的方式精准帮扶;开展信息技术校内比赛,营造应用技术的氛围。

(3)出台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已有的备课制度、上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等进行修订,使之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

(4)提高学校网络带宽;改善无线WIFI覆盖质量。

(5)尝试开展翻转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加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6)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价改革,推进“班级优化大师”的应用。

(8)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使其成为办学理、教育思想的宣传阵地和学校活动展示窗口。

2.2023年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目标(提升为混合式教学环境,开展高层次培训与应用)

第一学期,做好实用教学软件的选择与推广,如“雨课堂”、“希沃白板5”等互动软件和“小盒老师”等AI智能软件的应用。通过伴随性评价软件的应用逐步完善第七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并全面推广。初步探索融合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学期,做好数据收集与管理软件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培训,努力创建混合式教学环境,部分教师具备融合课堂教学能力。

3.2024年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全面推进“融合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尝试探索智慧教学模式)

全面推广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全员广泛应用,大部分教师胜任融合课堂教学。借助Plickers等软件弥补硬件不足,初步探索智慧教学模式。

四、方法措施

(一)成立信息化管理团队

姓名

职务(职称)

混合式校本研修工作中的责任分工

姜汉君

校长(高级)

组长,主持整体工作

胡国华

副校长(一级)

副组长,制定教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研。

田翠茹

主任(一级)

组员,配合副校长工作、负责教导处工作、组织四、五学年教研

闫金英

副主任(一级)

组员,组织二、三学年教研

罗佳

副主任(二级)

组员,组织一、六学年教研

刘伟英

副主任(二级)

组员,组织信息技术培训、组织科任学科教研

(二)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增加无线AP数量,增强无线覆盖质量;添置NAS云存储设备,实现校本资源库外网访问功能;将投影式电子白板全部升级为希沃一体式电子交互式白板,升级原有白板配置,提高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二是加强软件建设。采用钉钉办公平台将学校内的各项工作纳入办公系统,器材和设备管理、学校常规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评价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等系统整合,进一步提升办公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修,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让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制定年度教师必会信息技术列表,让信息技术学习成为常态。详见“附件1《教师必会信息技术列表》”

2.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学习,每年学校将列出教师必读书目,提供中国知网帐号,鼓励教师通过读书、文献阅读等方式开展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详见“附件2《教师必读书目推荐列表》”

3.以提升工程2.0培训为契机,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见《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年度实施计划》)。

(四)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目标

以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解决为抓手,以信息技术能力点学习为载体,逐年增加教师必会能力点选择范围,力争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大部分教师掌握11个能力点以上的应用。

2022年:拟开展学习的能力点为:A3,A6,B3。在完成提升工程2.0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推进“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班级优化大师”学生评价改革、优教通平台备课、教课、研课等信息化教研活动。

2023年:拟开展学习的能力点为:A1,A12,B4,B6,B10。学习使用问卷星、金山表单等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掌握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问题采集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的解决方案。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教师和学生学习空间,为课堂教学拓展网络空间,教师可以把重点解析,难题解答等做成视频微课上传到网络空间,学生课后仍可以学习,实现“把老师带回家”的愿望。运用“班级优化大师”实现评价数据伴随性采集,“班优”的评价数据可以做到长期保存,形成学生评价档案,基于以上数据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一键生成学生的AI智能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2024年:把全部能力点向教师开放,拟集中开展学习的能力点为: A13, C3,C5。学校灵活运用能力点教学的教师达到全校教师的60%。学习使用“图表秀秀”(数据可视化)、优教通课堂交互功能、Plickers(数据采集与分析)等软件和功能。巧用二维码,通过软件功能弥补硬件的不足创造智慧型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智慧型课堂教学模式。

(五)以完善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能力点应用为催化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将以“梦想课堂 四+4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能力点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将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建立校级研究团队

学校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团队“信息之光工作室”,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教研课题,深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启动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的互动教育研究,积极开展运用网络实现教育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校本研修,确保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1.拟开展的校本研修主题如下:

作业盒子等应用,详见“附件1”

2.加强校本研修管理,确保校本研修实效

学习后进行考核,另见《第七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方案》

3.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拟修改完善的制度如下:

考核制度,另见《第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制度》

(八)与培训机构合作,为教师在线学习、网络研修提供条件。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移动听评课工具、课例分析工具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由经验教研转向实证教研,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夯实责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信息化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二)落实经费,加大投入。落实上级经费投入制度,规范使用信息化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三)加大考核,严格奖惩。学校将依据年度信息化教学发展情况,编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方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