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深厚的 中国渊源 解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13 04:00:26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领导的研究所,早在2009年就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帕博培养的中国博士付巧妹多年担任联合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不到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领导的研究所,早在2009年就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帕博培养的中国博士付巧妹多年担任联合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不到40岁的她如今已成为全球古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与科研实力日渐夯实相呼应的是,国人对于诺奖的态度正从一味“仰视”转为“平视”,不仅对获奖科学家的评价更为理性,也不再将是否获得诺奖作为衡量一位科学家或一国科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毕竟,诺奖是一种高级别的肯定,但绝非标签,盲目追求或一味追捧并不可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其中关键变量之一的科技正迎来加速发展,重大科学突破层出不穷,设立于百余年之前的诺贝尔奖显然无法涵盖所有重要学科领域,一项重大发现无缘诺奖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价值,获得诺奖也并不代表“最具价值”。 从中国科学界与今年新科诺奖得主的交集不难看出,无论是共建实验室,还是中国弟子赴海外求学,都始于他们获得诺奖前的十年、二十年。因此,真正的科学所看重的并不是诺奖标签,而是学者本身的学术实力以及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国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应该多提倡这样的非功利性合作。 正如潘建伟回国后推动量子信息科学“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多项工作,成为塞林格获得诺奖的重要助力,今年诺奖季的“中国弟子”现象也让人们不禁发问,中国科研何时才能像这些诺奖得主一样,涌现出更多开疆拓土式的“第一”? 有学者提出,如今的中国科学界正在迫近“亚当斯时刻”。所谓“亚当斯时刻”,是指美国化学家罗杰·亚当斯赴德国留学后,回国在美国本土培养化学人才,致力于创建美国化学创新体系。从此,“亚当斯时刻”就成为美国化学走向自主发展并日趋卓越的代表时刻。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