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给移动金融APP戴“紧箍” 23家首批试点备案 四大红线碰不得
12月6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称,集中查处整改了100款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光大银行、天津银行等的手机银行,以及樊登读书会、淘无忧、晋江小说等知名APP在榜,主要违规事由即,无隐私协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范围描述不清、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和非必要采集个人信息等情形。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份到8月份,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等。而据官方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200多个部门规章,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内容分散、体系庞杂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关于数据使用的边界,不光是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对来说,在发达国家或者欧美市场,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定会完善一点,特别是欧洲对这一块比较严格。”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介绍。 黄卓向券商中国记者分析,近年来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快,涉及到规范使用方面,“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和把数据作为资产进行交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在符合一定授权的基础上,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使用,这是一个层次;把数据能够作为一种资产进行交易,这是另外一个层次。到了第二个层次,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这里还涉及到数据的所有权,以及采集是不是合规,利益怎么分配等等。这方面是全世界都在探索的命题。至少现在大家把数据隐私保护提上了台面进行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好事情。”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行业APP关于信息使用的安全规范并不是一朝一夕,需监管方、各类APP应用商店运营者、APP运营方及机构多方参与治理。 “数据的发展和数据的安全本来就是一个跷跷板,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安全,没有一个边界,是一个动态平衡。”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告诉记者, 尽管APP违规收集用户位置信息须严查严管,但需注意的是,大环境的导向来看,监管鼓励金融科技应用,以及在合规前提下的大数据发展。 央行今年9月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就将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提上日程:“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强化金融与刑罚、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静源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来源:券商中国)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