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失败反应与失败学习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以前的失败对以后的成功所起到的作用。失败是如何转化为成功的?失败以后创业者会有什么失败反应?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知之甚少。虽然创业者都希望能取得创业成功,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以创业失败告终。创业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更有趣的是,许多创业者在经历初次创业失败以后还会进行再次创业。因此,学者除了关注创业成功之外,更需要关注创业失败。特别是在连续创业视角下,创业失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结果,而且可能成为有利于后续创业的一个积极因素,这赋予了学术界研究创业失败新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创业失败对后续创业的积极影响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从失败中学习”成为学术界讨论相对较多的主题[1]。“从失败中学习”是指创业者从先前创业失败经历中获取创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失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情景,在带给个体、组织和社会很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经历者和旁观者提供了一个正面的学习机会。创业者在经历失败以后,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创业能力[2]。然而,从失败中学习不是自发的,创业者的失败学习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3]。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相关实证研究很少。从最新的研究看,学者们热衷于站在连续创业视角,考察先前的创业失败对创业者认知因素(归因、动机)[4,5]和随后的学习行为(行业变化、时间间隔)[6]的影响,这些研究揭示出失败经历与认知因素、学习行为存在必然联系,但没有进一步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机理。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口,本文聚焦于创业失败和失败后的认知反应,考察它们在失败学习中扮演的作用。鉴于归因是创业者失败后众多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并且会对创业者的学习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引入失败归因作为衡量创业者失败反应的关键变量,试图揭示创业者不同的失败经历如何影响他们的失败归因,以及不同的失败归因又如何影响随后的失败学习等关键问题。从归因视角考察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和失败学习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创业失败学习视角,而且有助于丰富失败归因理论。 1、失败经历与失败学习 创业失败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令人痛苦、并且具有破坏性的经历[7],它会给创业者带来经济损失、自尊心受损和社会地位下降等负面影响。Smita等[8]认为,创业失败给创业者造成许多直观的和不利的负面影响,包括经济、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此同时,学者也发现了创业失败的积极意义,认为创业失败对于取得日后成功至关重要。如Sitkin[9]提出,失败会发出一种积极的信号,鼓励创业者重新审视其态度和行为。Cope[10]则认为,正是创业者断断续续的创业经历(discontinuous experiences)引发了他们独一无二并且高水平的学习模式。由此可见,创业失败提供了关键的学习机会。但是,是不是失败都能促发创业者进行学习呢?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方面失败创业经验,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失败和失败学习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创业者经历的失败程度越严重,次数越多,越能促进从失败中学习。如Shepherd等[11]强调从灾难性失败经验中学习的效果,认为“令人痛苦”的失败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因素;反之,如果创业失败的程度很低,创业者就不会从创业失败中学习。Cope等认为,严重的失败经历大大增加了创业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处理危机和挫折的能力。 Politis[12]则发现,与初次创业者相比,创业老手(habitual entrepreneurs)对待失败的态度更加积极,并会把从失败中学习视为重要的经验来源。另一方面,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截然不同的结论,即创业失败经历和失败学习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创业者经历的失败程度越轻,次数越少,越能促进失败学习。如Baumard和Starbuck[13]认为“小失败”有利于增强信心并促进渐进式学习,而“大失败”常常伴随着很高的负面情绪,会阻碍创业者的认知过程,影响他们正常发挥自己的决策能力,进而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Sitkin提出了“智能失败”(intelligent failure)概念,即那些相对较小的、相对无害的、严重程度较低的失败,并认为“智能失败”可以对创业者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在促进创业失败学习方面是很有效的。最近,一些学者提出“适度失败”论,认为失败次数偏多或者偏少都是有害的,失败程度和次数适中,创业者才会进行有效学习。如Yamakawa等考察了创业者的失败次数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失败次数适中对新创企业绩效最有利。Mitchell等[14]研究发现,初次创业者在遭遇创业失败以后,很少能够通过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于通过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的是那些有过一定失败经历的创业者;但是,随着创业者积累的失败经验增多,失败经历对失败学习和后续创业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a:创业失败次数与失败学习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创业者失败次数的增加,失败学习水平也会随着提高,但是当失败次数超出某一阀值点以后,失败学习水平又会随着降低; H1b:创业失败程度与失败学习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创业者失败程度的增加,失败学习水平也会随着提高,但是当失败程度超出某一阀值点以后,失败学习水平又会随着降低。 2、失败经历与失败反应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创业失败者而言,各自经历的失败过程都不相似,失败造成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正如前文所述,有的创业者经历的是“小失败”,有的则是“大失败”;有的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有的仅有一次失败。不同的失败经历会引起不同的失败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失败归因。归因是个体主观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事件的一种机制,或者说是个体推论事件原因与性质的过程。Heider[15]把归因分为两类: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只受到个人控制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条件、努力、能力等;外部归因则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外在环境、运气等。Weiner[16]进一步将归因分为四个重要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及运气,并将其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因果根源,分为内部归因,包括努力与能力;外部归因,包括工作难度与运气。二是稳定性,分为稳定因素,包括能力与工作难度;不稳定因素,包括努力与运气。目前,关于创业者的失败归因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仅有的成果也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创业者往往把创业失败归咎于内因,如创业者自负、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等[17]。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大部分创业者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原因,如融资、招工困难、优惠政策缺乏等[18]。之所以出现上述相悖结论,主要原因是创业者的失败归因会受到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失败性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19]。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常有“自我服务偏见”,即将有利自己的归于内部原因,如“能力与努力”;而将不利自己的归于外部原因,如“运气”。Nicholls[20]发现,人对成功事件比对失败事件更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对失败事件比对成功事件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Cardon等[21]发现,创业者多将损失严重的失败归于外部原因,而将损失较轻的失败归于内部原因。从失败次数的角度看,情况正好相反。创业者可能会将一次失败看作不幸的遭遇或者反常现象,因而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但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创业者再次创业的动力和信心受到打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最终承认失败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引起的必然结果[22]。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