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如何建立灵感库?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与其他相对成熟的设计领域(UI、插画等)相比,数据可视化尚显小众。在一个细分、小众、不成熟的领域里做设计,“怎么去找灵感”确实是一些小伙伴经常遇到的问题。 本文以本人工作经验为基础,从“搜什么——去哪儿搜——怎么搜——素材的整理——灵感的迭代与更新” 五个方面,系统性分析了该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这在数据可视化行业内尚属首次。 当然了,本文虽面向数据可视化设计师群体,但其中的方法是通用的,运用在其他设计领域也完全事半功倍。 一、灵感库建立的基础灵感库的建立大体上分主动与被动两种。 主动,是我们有意识的收集、整理相关作品素材形成灵感库的过程;被动,指通过朋友圈好友分享、同行推荐等获取灵感的方法。因为后者更不可控,影响因素较多,比如你所处的圈子、社交网络使用习惯等都会影响被动获取的质量。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第一种主动建立灵感库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核心我把它归纳为两个字 :搜索。 搜索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每天我们通过各类关键词在各类APP上获取各样的服务、产品和资源。灵感的主动收集就是一个通过关键词搜索,然后分类、整理、研究、再利用的过程。所以影响灵感收集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我们能不能用好搜索。 不同的搜索方法、渠道、关键词极大的影响着我们获取到的信息的质量,这也是本篇文章为何一搜索核心展开的原因。 如下图所示,同样的关键词“元旦”在不同的搜索渠道,得到的内容质量是不一样的。 二、灵感库建立的第一步:搜什么?互联网很大,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找灵感的过程就跟刷抖音一样,恍恍惚惚几个小时,好像点了不少赞,收藏了不少干货,回头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找灵感要有目标,有KPI才行,有目标就有标准,有标准才有方向和效率。 如上图所示,我对数据可视化这个行业术语做了分析和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之后搜索关键词的提取做思路的拓展。 很多小伙伴在搜索可视化相关内容时,思路总是局限在“可视化”这个关键词上。但是直接使用这个关键词搜索,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找到我们心里预期的结果,或者搜索多次后,看到的都是之前见过的作品,很难突破边界,获取更多新的灵感。 造成的这个结果的原因显而易见,就是关键词的匮乏,不知道搜什么。而对“大屏数据可视化”进行解析之发现,以往的搜索,我们只使用了四个方向里的其中一个,其它三个方向并没有很好的利用。 现在,我们以每个方向上的核心关键词为基础,去丰富它的下一级关键词,这样就会像枝桠新生一样,在各个节点延伸出丰富的词汇。 1. 媒介媒介就是数据可视化设计最终落地在什么平台,一般来讲,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落地的媒介当然就是大屏了,以它为核心做关键词的发散,可以产生其它几个二级关键词。 2. 数据类型数据类型是主要数据的特征或来源,不同的数据类型,在可视化设计时有不同的视觉特征。比如地理信息的数据可视化,一般会与道路、河流、人造建筑、某区域内地标等一起出现,会有丰富的3D场景、动效,而图表信息相对较少;报表类信息的数据可视化,则主要以更好的展示报表内大量数据为主。 所以强调信息的层级、主次,设计的目标是要减少用户认知负担、引起用户阅读兴趣,促进数据内容的有效传达,因而会较少使用动画。 其次,因数据较多,也很难对应到某个具体的物理场景,故3D模型等也较少使用。 所以以数据类型为核心,拓展的二级关键词会让搜索结果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3. 设计风格设计风格就是视觉设计整体上给人的想象和感受,好的设计就跟一个人一样,一定是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气质,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和向往的,唯有如此,设计才能吸引人,从而影响人,并最终传递自己的观点给观者。 设计风格的定义是视觉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需要灵感和创造力的部分。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